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证金融研究院院长张望军出席并发表演讲。
周小川以“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基层银行的前景”为主题,指出银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是信息科技的应用行业,随着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基层银行及各银行网点服务国民经济的方式和自身发展生存空间面临新的局面,要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发展对基层银行组织结构、业务发展空间和监管提出的挑战。他强调,基层银行扎根基层仍大有可为,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特别是对基层客户信息的优势,着重为基层做好服务。从研究角度看,未来需更多以信息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论证银行体系的结构演变,指导各项政策发展战略适用于新时代、适用于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刘桂平以“金融系统要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为主题,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从五大新发展理念融合的角度,扎实推进金融事业协同发展,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推动农业、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科技赋能力度,坚持守正创新,破解信息不对称,提升服务质效,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为抓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周亮围绕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情况,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强调要巩固经济稳定增长态势,保持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陆磊以“发达经济体现代货币理论的实践及其分配效应”为主题,指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实践在防止经济崩溃、保护公众利益的同时,也引致广义价格体系的变化,由此影响各经济体内部不同群体间的财富与实际收入分配,这一效应可借用流体力学的内摩擦和梯度压力得到解释——货币对各类交易影响及各市场间交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类似的物理系统。优化货币政策,兼顾政策对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刘世锦以“新倍增战略: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为主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变化总体上具有增效带动增长型特征,当前阶段应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通过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促进中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递进式实现共同富裕。
田国立认为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技、平台思维、需求变革催生出一系列新的银行运营模式。建设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探索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智慧政务等新金融实践,着力打造最懂金融的科技集团,主动为社会大众、金融同业、政府机构共享赋能,促进金融资源更公平有效地配置。
李扬以“发展普惠金融与支持小微企业”为主题,探讨了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他认为,首先应当准确理解“共同富裕”,而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抓手则是普惠金融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要重新认识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条件下小企业对经济社会的关键作用,为“零工经济”新就业形式的发展创造条件,要通过发展金融科技,用平台、网络把小的市场主体连接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张望军以“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题,提出资本市场要更加聚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共享发展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形成更加有利于财富管理功能发挥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服务。
本次年会还安排了三个分论坛,议题分别为“稳妥发展数字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
与会专家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围绕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公平普惠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统筹安全与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绿色金融标准统一、推动转型金融发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研讨。来自金融管理部门、国际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国金融学会的代表参加了本次线上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