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西城区人民政府、北京证监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中证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西城区企业上市主题交流活动”在北京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举行。中证金融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望军出席活动并致辞。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硕、北京证监局党委书记吴运浩、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妍等领导先后致辞。
张望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时庄严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为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一是资本市场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加速器”。从成熟市场经验看,资本市场所提供的投融资、并购重组等服务,加快了资本形成和积累,有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资本市场成立30多年来,累计实现股权融资超21万亿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资本市场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牵引器”。从全球看,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证券化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资本市场通过上亿投资者、买卖双方充分博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优化配置,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协同集聚。对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显示,企业经历IPO、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活动后,生产效率明显得到提升。三是资本市场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助推器”。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独特机制,在风险投资者承担巨大不确定性的同时,通过投资收益进行风险补偿,激发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股权激励、期权、员工持股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家解除了后顾之忧,实现了经营者与企业发展的高度捆绑,深度融合。
张望军表示,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的总目标,认真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要求,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和治理体系,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本市场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已经具备在更高层次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明显增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化新三板改革顺利落地,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等关键制度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7月末,A股总市值约87万亿元、债券市场托管量约120万亿元,期货期权品种94个,为增强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质效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两板改革以来,已有超过500家企业上市融资,融资金额超5500亿元,其中超过75%的上市公司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相信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后,将进一步增强对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加快构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长期资本形成机制。
三是上市公司“晴雨表”功能更好发挥。目前,我国已有4400多家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五成;科技、医药、消费、新能源等行业市值合计占比明显提升,上市公司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今年前7个月有24家公司退市,退市风险警示公司111家,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机制逐步形成。
四是助力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资本市场吸引要素资源向特定地区集聚,对周边地区发展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北京是全国直接融资的主阵地,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在推进两区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空间广阔。
张望军强调,今年7月初,国务院金融委第53次会议指出,要加强对金融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加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力度,增强政策储备。近年来,中证金融研究院在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绿色金融、金融与科技、机构和投资者行为分析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研究基础。与西城区政府在论坛举办、资源共享、人员互访、挂职锻炼等方面开展了良好合作。下一步研究院将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深化改革三大任务,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聚焦首都金融资源优化布局、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建设、发挥上市公司主力军作用等方面扎实开展研究,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会上,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发行部副主任李维友分别就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发行定价机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等相关政策进行了政策解读。我院谈从炎副院长主持了“可持续金融发展与ESG理念”圆桌论坛。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北京市金融法院、中国银河证券等单位的嘉宾与专家参与了交流讨论。